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IT互联网 >

资本退潮后,共享充电究竟该怎么玩 | 解读畅充的市场逻辑

来源: 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8-09-06 点击:

过去一年来,国内共享充电行业渐渐从喧嚣归于平寂,昔日资本的簇拥潮也渐渐退却。然而,近日一则消息刷屏行业人士朋友圈:有着国内最大手机充电服务商之称的畅充科技,获得来自国内游侠圈一众大佬的6600万元投资,这让其今年以来的融资总额突破1亿元。

畅充科技凭何受到资本的“独宠”?这家此前在业内并未显高调的公司,究竟有何独门秘籍?共享充电告别烧钱获客阶段后,行业又将何去何从?

独门秘籍1:深耕快充技术 化解行业需求痛点

自共享充电宝诞生的第一天起,其前景被看好主要在于资本和从业者对于“手机应急充电”这一刚性需求客观存在的笃定,但潜在的“魔咒”也始终如影随形,有观点认为手机快充技术的不断迭代会让这种刚性需求变得脆弱。

因此,如何推动快充技术的加速升级迭代,成为共享充电行业亟待化解的行业需求痛点。而且,随着近年来“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广告语的出现,包括华为、三星、OV等一线手机厂商已经开始加码快充技术研发,这更倒逼共享充电服务商们锚定这一需求,争分夺秒与手机厂商“赛跑”。

成立于2014年的畅充科技,在共享充电行业还未方兴的时候,就似乎看出行业需求的痛点所在,在畅充科技创始人兼CEO米更林的带领下,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针对上述痛点问题的新手机充电设备的设计研发上,这使得畅充至今已积累了包括软件、硬件、技术系统在内共计70余项国内外专利和知识产权证书,这其中就包含在手机快充方面所涉及的一系列硬件技术和设计指标。

2017年年底开始,畅充就与国内头部手机厂商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投入大量研发资金定制了国内首款快充电路板,可支持10项快充协议,几乎可覆盖市面上全部主流手机的快充技术。

根据预期,一旦畅充快充电路板开始投入市场,其设备的充电速度可提升3-4倍,让那些手机本身已拥有快充技术的出行一族,提前化解“缺电焦虑”。

而反观共享充电宝领域的一些服务商,眼下正陷入技术专利诉讼战的泥淖,而无暇顾及在快充技术研发方面苦练“内功”。

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截至2017年8月,关于共享充电宝领域的专利纠纷就累计达到45起,众多案件至今仍在牵扯部分运营商的巨大精力,甚至拖垮一些企业。

独门秘籍2:流量变现率高 盈利模式更易达成

过去一年,共享充电宝领域经过一波烧钱大战后,入局者轮番的“跑马圈地”让外界暂时淡化了对其商业模式否经得起考验的审视,直到不久前,聚美优品发布的2017年财报中,披露的其豪赌1个亿换来的街电的业绩表现,人们才窥知一二。那份财报显示,2017年街电全年营收5800万,亏损1.33亿。

尽管财报中显示街电在共享充电宝领域的市场占有率高达80%,但外界的普遍质疑随之而来:这80%的份额中,真正能够转化变现的又有多少?

按照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的说法,街电的单个充电宝制造成本达到200元。那么,根据街电公布的数据,单充电宝月营收尚不足10元。这意味着,若要收回成本,至少需要20个月。

这或许仅代表着共享充电宝领域头部企业的投资回报预期,非头部的公司这一数字更可想而知。无论如何,这一客观事实显然触动了资本的敏感神经,共享充电宝的盈利前景外界普遍担忧。

相较而言,畅充科技则显得超脱一些,因为其自创立伊始就走了一条“非共享充电宝模式”,按照公司董事长纪学锋的说法,相比于共享充电宝,畅充现有的产品应用场景更偏向人流量大的大型公共设施。畅充的充电设备无论在充电便利性还是安全可靠性,都可满足客流应急充电的需求,这对于手机充电来说是更刚性的需求;此外,尽管同为分时租赁模式,但畅充的免押金付费充电变现方式已获得反复验证渐获成功。

按照畅充科技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这一模式的盈利能力已初现端倪。首先,由于应用场景集中于大型公共设施,其手机充电服务站单个网点设备每天的扫码量最高可超过200次,如果以1000个已布局的网点来粗略匡算,畅充每天的日扫码量接近20万次。这一流量数字显然非扎堆于咖啡厅、KTV、餐饮店、洗浴中心等中小设施领域的共享充电宝所能企及。

2017年开始,畅充科技开始启动充电付费模式,以三个档位实施定价,分别是15分钟收费2.99元,30分钟3.99元,60分钟5.99元,实施一年来,在畅充快充技术的支持下,用户应急充电需求充分满足,付费意愿普遍高涨。这些,都促成其投放的手机充电服务站单台设备的成本回收期,最快仅为1-2个月,这大大提升了公司整体的现金流量质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畅充即将推出快速充电板,提升充电速度的同时,通过充电整体系统化升级推动商业模式上进一步优化,最终将实现手机充电站整体成本再下降25-30%,这意味着投资收益的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独门秘籍3:应用场景入口大 流量变现更具想象空间

事实上,资本看好共享充电领域的主要由头在于流量入口带来的想象空间。艾瑞咨询最近发布的研报认为,国内共享充电领域的一大发展趋势便是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容,全场景应用成为大势所趋,而共享充电的各种载体将聚集起巨大的线下流量入口,这为各领域通过精准广告推广获取新用户提供了更多可能。

随着移动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线上流量的红利期已告结束,这已是业内普遍共识。因此,近两年,互联网巨头们比拼的“沙场”开始延伸到线下,尤其是低获客成本,高留存率的流量入口倍受青睐。

但对于共享充电行业,扎堆于咖啡厅、KTV、便利店等中小应用场景的获客推广,本身就由于入口的偏小而限制了流量规模,更限制了流量变现的想象空间,因此,目前共享充电行业除了充电付费带来的收入外,其他变现途径似乎还看不到爆发的苗头。

而对于已在各种大型公共场所随处可见的手机充电服务站,高流动人群的天然优势蕴含的流量入口价值显然更大。从这一点来说,畅充科技从一开始就看准了这一优势应用场景,并做足了功课。

据纪学锋介绍,目前,畅充已经推出了两种兼具美观和实用性的成熟充电方案。畅充站立式手机充电服务站外观时尚而又极具辨识度,不但与现代化公共场所匹配,同时引导性强,能够让用户快速找到充电站。在2017年全新推出的座椅式手机充电服务区,更是从用户体验出发,将充电真正上升为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在不影响公共座椅的结构空间和布局的前提下,边坐边充,为用户提供轻松、私密的充电服务。

此外,畅充还充分考虑了各种公共场景的适应性,能适应不同类型的公共场景,例如能够适应候车厅、登机口等大面积铺设,需要解决电源走线、布线等问题的充电服务区;适应医院输液区的定制充电服务区等。

充电便利性带来的用户体验的不断提升,无疑已经积累起了将其转化为流量入口的潜在爆发力。一个可以作为佐证的数字是,目前畅充科技手机充电服务站单个网点设备每天的扫码量最高可超过200次,近20万次。

尽管如此,共享充电领域不同载体的全应用场景扩容,并非都将殊途同归。有资深业内人士就指出,放在咖啡厅前台的共享充电宝柜机,如果放在机场、火车站、医院等大型场所,则会由于其设备展示面小及加载功能单一等诸多因素限制,而无法承载起巨大流量入口的功能。“在咖啡厅吧台上的共享充电宝很容易被瞥见,但在机场候机大厅,则很容易消失在视野里,这是基本现实”。

不过,纪学锋也坦承,由于畅充过去精力都集中于充电本身,扫码成交的流量未转化为活跃用户流量。未来5年内,畅充将拓展2-3万个公共场所手机充电应用网点,同时将网点下沉到餐厅、便利店、地铁等公共场所。与此同时,畅充将开发一款APP,着力发展活跃用户,随着应用场景的扩容而带动用户流量的规模化。

但在更多元化的流量变现途径上,畅充科技显然考虑的相较于同业者要更进一步。

按照畅充科技的战略定位,其志在打造新便民服务领域的物联网科技公司。对于“新便民”概念的定义,纪学锋说,新便民就是借用商业化方式提供高质量、可持续的便民服务,实现服务升级。对于畅充科技而言,则是通过物联网科技的赋能来落地。

物联网(IOT)如何为一台并不算庞然大物的手机充电站赋能?

纪学锋对此表示,物联网的根基是大数据,而手机充电站作为新的流量入口,实现变现的方式就是通过大数据分析为不同领域的厂商提供精准营销服务,进而深层次提升用户导流效果。

上述艾瑞咨询发布的研报中也指出,大数据服务将成为手机充电服务领域最能提供增值服务潜力的方向之一。

业内有分析指出,随着畅充流量效应的逐渐释放,畅充有望构建起以充电服务为基础的公共服务商业生态。



这篇有关于 资本退潮后,共享充电究竟该怎么玩 | 解读畅充的市场逻辑 的文章,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