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商业 >

刘妍:引进科研力量,引领教育综合改革

来源: 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9-10-08 点击:

教育研究不仅要顶天,还要立地。走上去,教育研究必须能够对国家教育政策有重要的咨询意义,能够提供决策必须的科学证据和判断。走下去,教育研究要能扎根于田野,真实推进区域的教育综合改革。顶天立地的教育研究,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研究。——刘妍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讲师刘妍在现代教育领域不断探索,积累教育科研发展成果,提出了诸多的研究论点。尤其是在教育研究利用学术领域,刘妍积极发挥自己的学术优势,经历对众多科研项目的开拓探索,撰写了多篇专业、深刻的研究论文,其专业价值十分明显,助推了教育研究成果的转化。而刘妍也凭借着清晰的发展思维、鲜明的学术成果和深刻的教学成果,实现了对现代教育科研工作新的开拓。

深厚积累,学术耕耘

1981年10月4日,刘妍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母亲是一位小学特级教师,母亲多年的从教经验让刘妍对教师这一行业有了基本的认识,也让她不知不觉走上了和母亲相似的教育之路。

2004年,刘妍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以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后,保送继续攻读管理学硕士学位;2013年,刘妍以全国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继而又以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留校,承担北京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工作。多年的教育学、管理学交叉学科学习和探索让刘妍对教育行业有了深入的认识,也让她逐步累积了多项学术发展成果。

由刘妍创作的硕士论文《校长决策的伦理分析》获“首都师范大学优秀毕业论文”、博士论文《教育研究影响教育政策的路径和机制》获 “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研究报告《退役军人教育资助政策》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在学术生涯的每一个阶段,刘妍都试图做得最好。多年扎实的教育研究学习和实践功底,为刘妍在教育研究实践领域建立了良好的口碑。2013年,刘妍进入国家级教育研究机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从事教育研究工作。在这里,刘妍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从推动研究往上走,到推动研究往下走,走向地方,走向村庄,走向基层。同时,为了深化研究交流,刘妍还走向了国际,2016年,刘妍远赴太平洋彼岸,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访学,主要围绕“退役军人的转型及其社会支持”研究方向,在教育改革、教育政策、教育实验等方面探寻职业教育行业发展路径。

影响决策,研究先行

国内,教育研究和教育政策之间的隔阂状况由来已久。教育决策部门认为“我要的东西,你不去研究;你研究的东西,我用不上。”而科研人员认为教育决策部门缺乏“依靠”意识,不注意发挥“科研先行官”的作用,不出题目,不给条件,指责多于指导、扶持和支持。归根结底,还是“行政决策与科研工作‘两层皮’相互脱节”,2013年,由刘妍撰写的《教育研究影响教育政策的机制和路径》专著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她从“千分之一”的研究对政策有影响的“正向”案例入手,从“积极性”的视角来分析那些极少数影响了教育政策的研究案例,从一个政策行为已经根据相应的研究进行了调整的情境中来探讨研究影响政策的因素,为教育研究的利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可行的建议,为加深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她接连发表《评估教育研究的政策价值》、《中国教育研究影响政策的历史变迁》、《基于研究的教育政策制定过程—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政策分析》、《地方教育规划中决策者和研究者互动话语分析》、《4%研究:从研究到政策的漫漫长路》、《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研究:政策方案的实证基础》等;极大推动了人们对“教育研究利用”的认识,为解决二者之间的隔阂,提供了好的建议。

注重实践,科研引领

2017年,刘妍进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工作。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级综合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属于国家教育研究领域的国家教育智库。它不仅承担着为国家教育政策献计献策的智囊功能,还有引领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创新的科研功能。刘妍一直坚定地信仰研究改革实践的价值。她认为在国家的教育综合改革这个涉及到多个部门配合、多方利益协调、多种政策配套的系统过程,各方利益“生产”的大量教育研究成果付诸实践, 但是“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而区域实践为教育综合改革纵深开展提供了可供检验的实验基础。所以,刘妍全身心投入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实验区工作,在工作中,她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以耐心细致的理论研究智库影响区域改革的独特的组织规划模式,发表了《国家智库引领区域改革实践的价值、路径和影响机制》,对教育研究如何走下去,如何与区域教育改革紧密结合,如何通过项目的方式从细节上引领日常的教育实践,有了系统的探讨和革新般的策略。 她提出我国智库发展行政依赖性过强,体制壁垒重重。如何破解体制约束,推动 “高大上”的国家智库去“接地气”,选择合适的路径走下去,走出一条有利于开拓思想市场,增强智库独立性的路,是智库发展现实的问题,也是教育研究工作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基于自己深入区域教育改革实践的5年工作经验,刘妍提出教育研究机构要和地方政府建立合作的供需路径、维续合作的组织路径、高效合作的介入路径以及扩大合作的沟通路径等,为国家智库“走下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沟通有无的实用主义教育研究者

刘妍说,教育研究有自己的客观性和追求,一种倾向是勾画现实的图画必须和自然科学研究一样,严格客观地考订所有资料,去寻找教育真相并对其进行解释,以求了解教育改变行为的模式;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以从19世纪客观主义的幻梦中醒过来,深知所有的记录(访谈、史料、回忆录)都无可避免地打上了记录者或者研究者主观价值的印记;更有甚者,不少人认为,以这些主观记录为素材的论述与讲故事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如果,我们既不满足于越来越琐碎的过程史实考证,也不认为个人文学性的主观叙事可以替代研究,那么,今天对于教育研究的价值分析又能做些什么呢?刘妍特别赞同福柯观点,“研究者和决策者分别是知识与权力的载体,任何权力关系都离不开与它相连的某一领域的知识,同样,任何知识也必然同时需要和构成权力关系”。她一直认为就教育研究而言,通常有三项功能被普遍认同:影响政策、改进教育实践、发展教育学学科知识。前两者被视为教育研究的实用性价值,后者谓为学术功能。她始终致力于推动教育研究的实用价值,无论是走上去,还是走下去,她的人和她的研究一直在“行走着”,努力推动着教育研究利用,沟通着理念和实践,知识和权力。我们期待她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文:王文童)



这篇有关于 刘妍:引进科研力量,引领教育综合改革 的文章,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相关阅读